从苏轼的诗中学到了什么 从苏轼的诗中看苏轼
大家好,小雪糕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苏轼诗集合注,那么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!
1、轼写了一首《琴诗》: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? 若言声在指头,何不于君指上听? 这首诗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,有人关注,却是一片斥责声。
2、清代才子、文学评论家纪晓岚说:“此随手写四句,本不是诗,搜辑者强收入集。
3、“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:“千古诗集,有此体否吗?”在纪晓岚看来,没有这种体,当然也不是诗。
4、其实这“无此体”,可见苏轼的创新精神。
5"发。
6、“贝尔的话很精彩地说明了一个哲学真理:只有探测和勘测相统一,才能成功。
7、苏轼把它妙化入诗,更进一步,琴声也不是来自妙指,而是来自内心,琴者即心声。
8、物我融合,才是佳境。
9、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《题西林壁》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10、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11、此首诗有新思想,此思想前人有过,却没有说过,苏轼说出来了。
12、要知道世上多少事,想到容易做到难。
13、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无法做到。
14、由此可见,苏轼这首诗是《以议论入诗》的注释,是宋诗的一种革新。
15、这就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,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。
16、“唐诗主情,宋诗主理”,既然要说理,就得“以文入诗”,因为诗写情,文说理;既然要说理,就得“以议论入诗”,因为不议理不清楚。
17、自南宋严羽在《沧浪诗话·诗评》中发难,到清代七百年间,著名学者批评宋诗“以文入诗,以议论入诗”,觉得没有“诗味”儿”了,苏轼反其道而行之,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。
18、我们认知再看一首《独觉》:倏然独觉午窗明,欲觉犹闻醉鼾声。
19、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20、 此处的“独觉”,暗指禅语,一语双关。
21、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,了然于心,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能安然处之,恬然迎接了。
22、到此,让我们抄录苏轼的一首词:《定风波》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去先。
23、同行皆狼身,余独不觉,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24、 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25、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26、 ★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27、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28、 不知道你能否理解?。
今天分享完毕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